我国自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然而,9年过去了,超薄的、免费的塑料购物袋依然大行其道,屡禁不止。
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对于这一点人们早已熟知。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就是许多人都听说过的“限塑令”,目前已经实行九年多了。在很多人看来,这项政策确实没起到太大作用。甚至“限塑”演变成“卖塑”!
令人无奈的现实是,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面前,价格杠杆的作用不尽如人意。之所以出现这样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在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背景下,塑料袋即使收费也值不了 “仨瓜子俩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很多人环保观念落后,对“限塑令”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以至于这项利国利民之举,成了相关职能部门的“一厢情愿”。更有甚者,因为付费而更加理直气壮地制造“白色污染”。
“限塑令”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塑料袋的消费起到了抑制作用,居民日常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所下降。但是,“限塑令”减量化的作用并不明显,基本局限于大超市和商场等正规零售商。对于占了消费结构近60%的无标识塑料袋,“限塑令”基本上没有起到约束作用。以至于当超市和大商场塑料袋的免费使用被限制之后,反而助长了无标识塑料袋的消费,从而架空了“限塑令”减量化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限塑令”的执法力度也越来越小。消费者有需求,小商小贩就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既然塑料袋非提供不可,那么为了降低成本,塑料袋自然也是越薄越好;小商小贩有需求,塑料袋生产厂家自然也是极力满足,至于是否符合环保标准,也就没人在乎了。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完整的有需求就有市场的产业链,仅仅管住几个超市,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无异于杯水车薪。要想“限塑令”真正生效,还应该加大执法力度,从源头禁止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塑料袋生产、流通和销售。
在中国“限塑令”的同时,英国发起了无塑料运动。可以借鉴的是英国通过奖励积分或抽奖等方式鼓励顾客不用塑料袋或者是重复使用购物袋,这种方式在实践中颇有成效,因此,“限塑令”的最终落实除了全国执法、群众自律之外,根本上还需要国家在相关产业上加大投入,发展可以讲解的环保制品,例如说,可以对企业相关的科技研发进行补贴,对可以讲解的产品减免税收,从而在源头上堵住白色污染,使公众获得更加方便环保的替代品。